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机关党建 >> 内容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丨“泥石流院士”的三重身份
发布日期:2020-05-27    来源:办公室(新闻宣传处) 浏览次数:  字号:〖
 

“泥石流院士”的三重身份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

从研究所里的防灾减灾专家到“一带一路”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的执行主席,再到奔走于大凉山千沟万壑中的扶贫院士,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在三种身份中不断转换,不变的是他努力探寻多灾地区防灾减灾之路、守护人民群众平安幸福的初心。

镜头一  研究所里的防灾减灾专家

走进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正在伏案奋笔疾书。因长期从事泥石流研究,为我国的泥石流灾害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也被称为我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崔鹏认为,认真总结吸取新冠肺炎疫情的教训,对做好我国灾害应急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特别是特大地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流域性特大洪水、特大干旱和巨型滑坡等引发的大范围、高强度、长历时、多灾种并存或链式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崔鹏说。

他指出,目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长期以来我们的抗灾防灾标准一直偏低,城乡建筑设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极端事件易损性高;在规划方面缺乏红线控制,人口财富、产业及关键基础设施极端事件暴露度高。一旦城市与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生态系统遭受极端自然灾害事件毁坏,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乃至国家安全将会遭受颠覆性的严重影响,其破坏程度可能远远超过新冠肺炎。

崔鹏认为,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加强灾害应对预案编制,提升对巨灾规模、范围和影响的认知水平,加强灾害情景库建设,构建巨灾处置情景模型,编制可操作性的针对巨灾全过程控制的行动预案。

“目前我和我的团队正在制作一个模拟系统,对灾难进行情景再现,包括发生了什么样的灾害,危害有多大,危害范围多大,可能对哪些系统造成损害,哪些区域可能会变成潜在的受灾区等,最终希望将灾害事件预报提升到险情预报。”崔鹏说。

崔鹏表示,未来他的研究方向将着眼于构建应对巨灾的风险监测、预警、研判体系,并更加关注巨灾所带来的直接、间接和链接影响。

“希望能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调查,对巨灾形成机理和影响进行系统研究,为我们应对巨灾提供科技支撑。”崔鹏说。

镜头二  “一带一路”上的平安使者

2019年5月11日,“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在京召开,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80余名专家学者。作为大会执行主席,崔鹏在会上提出了4项科技行动计划和9项推进措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风险防范与管理。

考察中巴经济走廊灾害风险,为尼泊尔地震次生灾害做评估,在阿尔卑斯山考察地质灾害风险……近年来,崔鹏及其团队的足迹踏及“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愈发紧密,保障我国在外人员的人身安全、减轻海外投资工程的灾害风险,防灾减灾工作必不可少。”崔鹏说。

2010年,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发生滑坡,形成一个很大的堰塞湖,其规模超过了汶川地震的唐家山堰塞湖。滑坡掩埋了中巴喀喇昆仑公路25公里长的路段,使得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商贸往来几近中断。承建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任务的中国路桥集团委托崔鹏团队作了危险性分析,并设计了应急排险处置方案。施工修复后,堰塞湖风险得到控制,公路顺利修通,堰塞湖甚至成为喀喇昆仑公路上一个美丽的“风景点”。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防灾减灾工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崔鹏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环境差异大,灾害类型多样,地震、地质灾害、洪旱灾害和海洋灾害均有发生;灾害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沿线国家多数经济欠发达,抗灾能力弱,减灾需求非常迫切。科学的防灾减灾是沿线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各国间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一些跨境灾害是目前我们研究的难点。好多灾害发生在两国交界处,如印度河发洪水就会影响到巴基斯坦,目前关于灾害信息的共享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也正在这方面努力,希望能够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灾害数据共享。”崔鹏说。

今年,中英文双语版本的《“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即将出版,崔鹏对这部地图集寄予了很大期待,希望其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的重要参考,为工程建设、区域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镜头三  扶贫路上的追梦人

2018年,崔鹏参加了全国人大组织的“脱贫攻坚凉山行”活动。在活动中,他就当地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制定了一套通过防灾减灾保障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当地生态恢复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回到研究所后,他将调研成果向相关领导作了汇报,得到研究所的高度重视。

“四川省凉山州处在安宁河断裂带,岩石破碎严重,加上凉山处于高山季风气候区,季风给这里带来了比较集中的高强度降雨,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而正是由于灾害频发,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群众的贫困。将灾害防治作为扶贫攻坚的抓手,相信必定能给凉山带来一系列改变。”崔鹏说。

2019年6月,中国科学院“美丽中国”科技先导专项项目——“气候变化条件下山地致灾风险绿色调控关键技术与示范”在成都启动。该项目打算落地凉山,旨在将防灾减灾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崔鹏在项目中主要负责防灾减灾方面的工作。

“目前我们已经拿到了凉山当地灾害隐患的一些基础数据,正在编制相关方案,打算在坡面治理、沟谷治理等方面制定具体的防灾减灾措施。希望能从灾害预防的角度出发,为凉山定制一个由防灾减灾到绿色发展,再到脱贫致富的发展规划。同时,我们还想将相关工作总结提炼为一个有机整体,为多灾地区及灾害高风险地区探索一条安全、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崔鹏说。

除了要实施一些岩土工程和生态工程外,崔鹏更加重视凉山防灾减灾社区的构建。“我认为‘美丽中国’这个项目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是向凉山的村民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向当地政府推广一些好的防灾减灾经验,带动他们一起编制、执行防灾减灾预案,增强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崔鹏说。

崔鹏认为,目前凉山一些村镇的群测群防工作做得很好,值得广泛推广。“一次,盐源县玻璃村发生了山体滑坡,但在发生滑坡前,村里的灾害信息员发现村子后面的山坡上有裂缝,便把这一情况报告给当地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又通知我们过来。我们一看,确定存在山体滑坡风险,便迅速组织村民紧急疏散。结果受到影响的几十户村民刚撤出来,就发生了山体滑坡,幸好发现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群测群防在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老百姓都掌握了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特别是灾害发生前兆知识,及早发现,及早应对,就会大大减少损失。”崔鹏说。

未来,崔鹏希望能在凉山构建一套参与式的社区灾害风险管理体系。“让每一个老百姓都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既是防灾减灾的执行人,也是防灾减灾的受益人,大家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了,知识水平提高了,参与防灾减灾的主动性提高了,那么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便不是梦。”崔鹏说。

记者手记

崔鹏是研究所里潜心构建巨灾处置情景模型的研究员,是“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上的执行主席,是戴着安全帽穿梭在大凉山沟沟坎坎中的扶贫专家,同时也是我们心中可敬可爱的“泥石流院士”。三重身份,三个头衔,让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脚踩着泥土,心贴着百姓,崔鹏将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放在了心上,把防灾减灾的责任扛在了肩上。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主办单位:常州市应急管理局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9楼 邮编:213022 电话:0519-85683106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0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