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委市政府“有效投入提升年”工作部署,全市安监系统主动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大局,认真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常州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若干规定》,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年”为抓手,促进企业全面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这项活动主要是“八个推进”。 一是推进告知承诺。通过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使全体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分管领导掌握安全生产的法定职责,广大职工熟悉《规定》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掌握各自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及安全操作规程,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有效落实。安全监管部门对辖区内企业发放安全生产职责告知承诺书,发放率达到100%,签署率力争达到90%以上。 二是推进达标考核。在总结前两年长效管理巡查考评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巡查考评的形式和方法,完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配套措施。在规模以上企业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做好中小型企业的达标考核工作,规模以下企业要完成50%。考核过程中完善达标升降级办法。进一步健全与工伤浮动费率、工商年检结合等机制,提高企业参与达标考核的积极性。 三是推进教育培训。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持证上岗率和再培训完成率力争达到100%。企业全员接受安全培训教育,达标率90%以上;新招工、转岗工等培训合格后再上岗的实现率95%以上。同时拓展特色培训,加强对高危行业企业的危险工艺操作人员和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四是推进投入保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法定责任,建立健全保障安全生产投入的可靠措施手段,督促企业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安全费用,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财务管理。高危行业企业按二选一的办法自主选择按规定足额缴存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或参加包括雇主责任险和公众责任险在内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五是推进源头管理。督促企业淘汰落后及安全性能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严把技改和新建项目安全准入关,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从事后查处向源头管理转变。严格新建工程(项目),包括生产车间、大型设备设施、装置的“三同时”监管。利用安全生产信息中心平台,全面实施职业危害申报,掌握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建立健全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管理体系。督促相关单位建立完善外包用工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的职责、流程和要求,落实相应的管理措施。治理整顿企业生产建设过程中违法分包、层层转包、以包代管的问题。 六是推进群众参与。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舆论氛围。工会、安监等部门密切配合,按照省政府推广“1+3”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工作目标要求,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达85%,重点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覆盖率达35%。把“安全生产月”活动和作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点工程来抓,让各项活动贴近生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把职工培训教育、创建安全合格班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等活动纳入安康杯”竞赛活动中。 七是推进品牌创建。鼓励企业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参与各类安全品牌创建活动。每年推荐一批“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参加全省评选。结合安全生产达标考核活动,分行业、领域选树一批“一级达标”企业典型,作为市级安全生产示范企业交流推广经验。在危化、冶金、机械、非煤矿山等行业大力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通过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促使企业建立自我约束、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管理。 八是推进依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行为。突出抓好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冶金建材)、建筑施工、消防安全和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执法。针对“三非”、“三违”和“三超”等问题,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依法监管坚持“四不放过”原则,认真查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严肃责任追究。要充分发挥生产安全事故处理协调机制的作用,坚决惩处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以及失职渎职行为。 为了扎实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年”,市政府成立了分管市长为组长,市安委会副主任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要突出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强化动态考核和责任追究。在企业内部和全社会形成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氛围。为长效管理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