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机关党建 >> 内容
 
道路自信从何而来?
发布日期:2013-02-20    来源: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习近平同志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从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中坚定道路自信

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对这条道路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有深刻认识。有了这种道路自信,我们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沿着这一伟大道路奋勇前进。

这是一条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接力奋斗开辟出来的伟大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

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道路。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首先要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适合本国国情,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这条道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能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青春活力,充满勃勃生机。

这是一条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过不懈探索和奋勇开拓,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事实雄辩证明,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强大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这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又回应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要求,其根本指向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强国梦。我们党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坚定道路自信,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我们定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从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坚定道路自信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一个根本前提、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政治前提。我们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形成和制定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党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党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可靠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拓展和深化。   坚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我们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提出并不断丰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重申了这个发展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和方向。

三、从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其特征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是增强道路自信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建立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之上,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原则。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规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密不可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开辟、坚持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准确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改革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显示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鲜明的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中获取丰厚的营养,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开辟出来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精神,回应时代挑战,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类文明共进步,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迥然相异。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苏联模式”,更与“西方模式”有着本质区别。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我国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们党郑重表明并一再强调,我们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这一切深刻地反映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经验,是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高度自信和高度自觉。

 
主办单位:常州市应急管理局办公室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9楼    邮编:213022    网站地图
电话:0519-8568310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0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