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常州市提前2个月完成风险报告任务。在全面摸清工业企业安全风险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常州市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谋划、高效率推进,创新探索风险报告“后半篇文章”。
一、夯实质效,扎实开展“回头看”
12月1日,市安委办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回头看”的通知》(常安办﹝2021﹞65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风险报告工作“回头看”。要求各地分管领导进驻风险报告质量较为落后的乡镇、园区,亲自指导部署“回头看”具体工作。重点检查报告较大以上风险数量为零的、报告内容与实际不符的、填报内容与监管领域不匹配的、新注册但未开展风险报告的、已系统销号但证明材料不足的工业企业,同时对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的风险报告服务项目进行抽查。
二、流程管控,全面助力“可视化”
依托“常州市应急管理指挥信息系统”平台,帮助企业便捷实现四类风险分级;嵌入“风险管控辞典”,线上指导企业从多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智能生成岗位风险告知卡与“常安码”,供企业张贴在岗位或风险点的明显位置,提升企业可视化管理水平;通过扫一扫功能定期对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扫码自查,对检查发现的隐患线上跟踪,确保整改闭环,有效提升企业双重预防机制水平。目前,全市已有11975家企业正式运行“常安码”,共辨识四类风险点377537处,累计扫码自查347165次,排查各类问题隐患3414条。
三、信息赋能,数据支撑“网格化”
常州市充分运用今年风险报告成果,完善全市工业企业四类风险档案,建立健全全市安全生产风险基础信息数据库。围绕风险指数分级,实现企业风险标签化处理,筛分重点监管对象,帮助网格建立分级分类监管体系;指导各地区根据属地企业风险辨识情况与生产经营规模,合理划分安全生产监管专属网格,配备相应专管员;根据网格内企业风险数量与风险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专管员培训计划,持续提升专管员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网格化”建设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