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面小场所具有规模小、种类多、分布广、动态性强的特点,存在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风险隐患面广量大等问题,钟楼区聚焦化解“存量风险”,控制“增量风险”,将1.5万家社会面小场所纳入基层监管重点,分级分类防控社会面小场所安全风险,不断夯实城市运行安全基础。
明责定向、统筹推进。制定《钟楼区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责任划分清单》,明确区级部门职责,消除监管盲区。同时,依托社会面小场所治理平台,为各部门开通用户管理员,并组织操作使用集中培训,督促各部门加强使用和管理,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分类分级、加强管控。按照红、橙、黄、蓝四个风险等级对所有场所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同时对所有重点场所和三合一场所进行标注,明确巡查频率。组织基层网格员、消防指导员、安全巡查员以及村(社区)工作人员逐家上门进行培训和宣传,针对使用老年机的业主和外地的业主逐一联系,指导自查。其中全国“两会”期间,组织各镇(街道)针对红、橙、黄类场所开展两轮全覆盖巡查,蓝类场所开展一轮全覆盖巡查,累计发现并整改隐患1738条。
培训先行、提升能力。组织全区巡查骨干人员和场所业主、消防安全员培训32场次,覆盖人员9046人次。制作发放10000份《事故警示宣传折页》、6000份《企业主要负责人七项职责》、5000份《社会面小场所安全隐患排查手册》,提升社会面小场所业主安全意识和隐患排查能力。区各部门和板块累计组织开展125场次消防和逃生演练,增强小场所业主应急处置及逃生能力。
|